【因為他看起來很有錢,所以就不應該加分?——我們來做個簡易的思考練習】
今天我們借用一下《思考的藝術》,談一下忽視基本比率的思考錯誤,看主流社會多數人對原住民族加分政策的觀感與邏輯可能是什麼,而這種觀感與邏輯又為何並不理性。
用一個例子講大家就很清楚,醫學系出身的學生都接受過理性看待基本比率的訓練,遇到奇怪的病人不會想著「這一定是染了某種怪病」、而是從病徵對應不同症狀的可能性去診斷;我們在看待原住民族整體健康的時候,依照原住民族整體長期健康不平等的現況,將施打疫苗年齡從非原住民的75歲降到65歲以上,也是理性的政策措施。
但當身邊的原住民族同學看起來「跟我們一樣正常、穿一樣的衣服、也在都市長大」的時候,我們就會因為個人主觀的精準故事論述,而忽略了統計上原住民族確實被剝奪土地、文化與語言被壓迫的事實,進而拒絕原住民族整體階級翻轉的政策。事實是,你身邊的同學儘管看起來跟你一樣、也在都市長大,但他/她面對的卻是幾百年來殖民壓迫、文化與語言幾乎消失的困境——即使你不願意承認,但從理性來分析,你身邊的同學過得很好,本來就不代表原住民族的整體處境就提升了,更不代表原住民族的社經地位終於被翻轉。
政策本來就有很多不同的面向跟角度可以探討改進,不過你身邊的同學可以加分你不行,你該思考的是甚麼歷史脈絡背景造成了這種政策跟原住民族整體社經地位的標準,而不是他每天放學都跑去買一瓶可樂他憑甚麼加分。
「真實的故事」之所以本身很有可能簡化或曲解事實,是因為比起「原住民族在過去殖民壓迫下社經地位弱勢,因此藉由教育政策以翻轉族群階級為目標」,我們更傾向於接受「你生在都市、長在都市,那你憑甚麼說你是弱勢」這種「合情合理」的陳述,後者顯然更直觀、不需深入思考,這也是一種聯結謬誤。而族群政策與階級問題的複雜性質,不僅是歷史與政治認同的層面,也存在利益重分配的需求,比如以加分政策來說,是教育資源比重的問題。
要如何反抗看似合情合理的陳述呢,替代路徑的思考或許可以供大家參考。第一,重新梳理原住民族被迫到都市討生活的現實處境,包含幾百年來土地被殖民者逐漸侵吞的歷史;第二,直接指出今天非原住民族享用的資源,都來自於對原住民族土地與資源取得方式跟手段的不公平與不正義——是原住民族負擔了幾百年來殖民壓迫的風險,中華民國與其社會的成功都是建立在原住民族付出的高風險基礎上,這是替代路徑的思考與回應方式。
希望這篇貼文能提供給大家一些回應的工具跟思考的方式,讓大家在對話時開始學會更有效率的討論議題的不同層面。
#因為他看起來很有錢
#所以就不應該加分
#我們來做個簡易的思考練習
-----
厭倦都市雜音,
來聽月亮說話。
#Buan #Buanistalking
#月亮說話 #月亮曆
#來追月亮囉
#語錄 #藝術 #文字
#文化 #文學 #原住民